前文提到大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,碰到用笔搓弄他的同学,干扰他上课也使他心烦,不知如何解决之下,令他不想去上学。当时的情况的确告诉我,这是一个我们母子成长的好机会,一个让潜能发挥出来的机会。
所以,我希望能提供儿子一个比较正面的想法,引导他走出负面的情绪,借此让潜能发展出来。于是我对他说:“原来是这样啊!我想妈妈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,是因为他想要跟你交朋友,但是没有用对方法跟在对的时间,那么我们要帮助他啊!”
用正面回应干扰
接着我又补充:“为什么我会知道他想跟你交朋友呢?因为你是一个好孩子啊!”他开心地笑着说:“妈妈,我知道了!”高高兴兴地为明天的上学去做准备了。后续我邀请了孩子的同学来家里玩,也带着孩子到同学家里拜访,就这样孩子们开心互动,感情日益增厚。
到了儿子念三年级的时候,有一天他突然问我:“妈妈,你还记得以前有同学拿铅笔搓我的事情吗?”他很轻松地继续说:“我就把他当作朋友,就解决了!”看着他开开心心的样子,让我深深地感谢:“朋友”所代表的“有福同享、有难同当”的信任,我相信这是人成为更好的生命需要的养份。
“不可以”就是“可以”
所以善用孩子学习写“不”这个字的时机,教会他明白几个一辈子都会有用的原则,会是一件心底踏实又有意思的过程,更会让孩子体验到“学以致用”的乐趣,相对的更会提高孩子学习的热忱,可谓一举数得。底下就列出一些正面思维的内容,与具体的指导语供读者参考:
让孩子明白当听到老师父母在讲规矩时,若总听到“不可以这样,不可以那样。”那就是得从另一面来想想“可以”怎么去做。例如:“上课不要迟到”那就是“上课可以提早到或准时到”;“上课不要讲话”那就是“上课要专心”、要遵守“五到”。“五到”是笔者小学的时候老师们教导的好习惯,就是“眼到、耳到、口到、手到和心到”,这让笔者受用无穷。
孩子有时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说话,有时一跟小朋友聊起来,兴奋时甚至口沫横飞、拿起筷子或汤匙在空中挥舞的屡见不鲜,样子甚是吓人。所以,吃饭前也要让孩子知道“吃饭不要讲话”,其实只要孩子养成习惯“带着感恩的心,说声谢谢老师(父母),然后坐姿端正地闻一闻饭菜的香味之后,才开动用餐。”如能配合着柔美的音乐,那更是优雅怡然。
良好的用餐习惯
虽然笔者离开小一的时空已有数十年之久,但是那位和蔼可亲的校长和老师们教给我们的一些生活好习惯,至今难忘。例如: 吃东西要细嚼慢咽。可以告诉孩子们说:小朋友的嘴巴很神奇,会变魔术喔!只要将放到嘴里面的饭慢慢地嚼一嚼,嚼上三十下,米饭就变成糖,好甜好好吃喔!小一的孩子对校长通常是尊敬有加的,而校长笑眯眯的表情更像神奇的指挥棒一样,孩子们都乖乖地听话照做了。
当然那口饭的香甜成就了我一辈子细嚼慢咽的习惯,也成就了我至今还能保持着大学时代的苗条身材,没有因为养育了3个孩子而走样变形,校长功劳不小啊!孩子在细嚼慢咽中可以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各种食物不同的滋味,这些真汁原味,可以让人无须添加各种刺激性的调味,而能甘之如饴,体会用餐的乐趣。偶而想开口分享一些想法时,也会记得吞下食物才说话,那么有礼优雅的用餐习惯就容易在孩子的身上扎根了。
末以诗一首为记:“黄口小儿脱口不,好奇探索随脚步,正向思维引导走,乐观开心学习簿。”
上一番博客获取更多内容